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党群工作

字号:

环境地质队职工子女地质科普活动纪实

浏览次数: 日期:2025-02-14 16:34:07

2025年2月7日至8日,环境地质队安德门基地内欢声如潮,一场以“地质小萌娃探秘与传承之旅”为主题的亲子科普活动在此展开。36名“地质二代”“地质三代”分少儿组(7-10岁)与青少年组(11-14岁),踏上了一段充满惊奇与温情的科学探索旅程。

童心探秘,种下地质火种

2月7日早晨,少儿组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队党委书记、队长王琦站在泛黄的老照片前,向孩子们讲述:“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地质人丈量山河的故事。”孩子们簇拥在王琦身边,踮起脚尖,稚嫩的脸庞满是对地质工作的好奇与向往。“地质宝藏卡”寻宝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穿梭于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不时发出惊叹:“这是我爸爸!”“你看你看,这是我的妈妈!”每当找到宝藏卡,欢呼声便如涟漪般荡漾开来。

科普课堂上,“神奇地质大冒险”课程充满童趣。动画短片让抽象的板块运动化作跃动的画面,孩子们瞪圆眼睛,盯着屏幕上“打架”的大陆,咯咯笑成一团。当讲师举起菊石化石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爸爸的笔记里画过这个!”——地质精神的种子,在这一刻悄然萌芽。

实验室里,孩子们各个化身“小小地质家”。他们屏息凝神,用研钵将土壤碾成细粉,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原来土壤也会‘变色’!”一个男孩兴奋地举起滴入试剂的样本,橙红色的渐变引得周围一片惊呼。户外空地上,无人机腾空而起,孩子们追逐着它的影子欢呼,阳光下,他们胸前的“地质徽章”熠熠生辉。

深度求索,承启科技薪火

2月8日,青少年组的活动更显深度与思辨。在队史馆“地质劳模工匠墙”前,一位小姑娘驻足良久——墙上是她祖父年轻的面庞。“爷爷总说地质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事业。”她轻抚照片,转头对同伴说:“现在轮到我们了。”

“无人船如何穿越暗流?AI怎样破解地层密码?”在“地质前沿瞭望台”课堂上,科普中心讲师抛出问题引发激烈讨论。一位同学站起身,结合父亲参与的太湖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侃侃而谈,专业术语间流露着耳濡目染的积淀。实验室里,青少年们熟练操作光谱分析仪,记录数据时专注的神情与父辈如出一辙。当无人机升空时,孩子们眼中跃动的不仅是科技之光,更是接棒地质事业的决心。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意犹未尽,如若珍宝似地观察化石小礼物。副队长任衍斌给孩子们颁奖时,获奖的孩子兴奋地对他说:“最后我设计的那张明信片上画了一个紫水晶,下次活动我再来,还可以画的更好!”小朋友们在交流中表达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对父母职业的敬意,最后在温馨的沙龙座椅上合影,留下了温馨且珍贵的回忆。这场跨越年龄的对话,正书写着中国地质事业生生不息的篇章。

科普无疆,奔赴山海共知

此次活动恰逢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法律中“鼓励专业机构开放科普资源”的条款,为环境地质队科普中心深化社会化协同机制提供了重要遵循。自大队融新重塑以来,积极履行科普公益职能,系统梳理了场馆设施、科研设备、专家团队等优质资源,逐步建立起分级分类的科普资源共享目录,在持续做好“走出去”科普的同时,积极探索“引进来”模式,努力打造沉浸式、多场景、多元化的地质科普活动,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专业地质力量。

本次活动由办公室、人事科、技安科、离退休科、监测所、综合所、测试中心及科普中心等部门的协同组织与配合,从活动策划、场地布置到现场执行,各部门齐心协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合影5.jpg

合影3.jpg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