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 管理活动

字号:

弘扬科学精神 探索地质奥秘——江海小记者走进南通分院“科普小讲堂”

浏览次数: 日期:2022-07-03 21:20:52

为传播地质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环保意识,6月26日,我院南通分院的“科普小讲堂”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访客,实地探索地质的奥秘。他们是来自南通市文明办、市教育局、江海晚报共同创设的素质教育平台的一群江海小记者们。




“小朋友们,大家想知道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是怎么形成的吗?想知道地下20米、30米、50米、甚至100米以下有什么吗?想知道这些地层的年龄吗?知道我们这边的空调系统与我们日常见到的空调有什么不同吗?”活动开始前,南通分院副分院长范冠宇给小记者们提了一系列小问题,孩子们带着各种小问号开始了探索神秘的地质世界的奇妙之旅。

范冠宇首先向江海小记者们介绍了地质灾害的种类,并结合南通五山地形情况科普地质灾害防治的小知识;分院副分院长张华向小记者们科普并演示了地质锤、罗盘、工兵铲、救生绳、无人机等地质灾害调查中所需的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方法。小记者们看着操作熟练的“临时老师”脸上写满了敬佩和羡慕,对眼前特别的“教材”充满了好奇,争先恐后要求亲手参与到实践中。



室外课堂上,分院副主任工程师史浩栋对着一列列摆放整齐的岩芯样本,向小记者们详细讲解岩芯是怎样取出来的,教他们分辨砂土与软土,给他们展示藏在砂土里的小贝壳、散落在含水层中的卵砾石,向他们介绍地层的年纪,并科学解释了南通“江海孕育”城市之名的来源。

“老师,什么是地下空间?”“老师,工兵铲为什么有一侧是锯齿一样的?”“老师,这就是浅-层-地热能?这个空调好神奇!”“老师,这个就是刚刚讲的‘特殊类岩土’,砂土吗?”“老师,这个沙子里面有小海螺壳,是不是说明这里以前是海呀?”.......小记者们的提问层出不穷,范冠宇带领分院技术人员尽量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一一解答。正直酷暑,地表温度极高,大家虽然汗如雨下,但对于探究科学的热情,似乎并未被热浪所影响,不少小记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只嫌活动时间不够长。




最后,一场“海绵城市”科普知识讲座给小记者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地质知识和技术实现“让城市会呼吸,有弹性”,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

纸上言空,力学笃行。通过本次活动,不仅寓教于乐地增长了青少年们有关地质方面的科学知识,而且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通本地的地质地貌。“相对来说,地质学是一个冷门学科,但是地质学真实地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解决赖以生存环境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地质学这个学科,让他们建立地质学的基础意识,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萌发对于地质学的探究热情。”活动最后范冠宇在接受采访时说。

本次活动由南通江海晚报牵头举办。接到活动通知后,分院就如何将地质学学科浅显易懂的展示给青少年召开专题讨论会。经过几番讨论,大家将科普小讲堂的内容和流程敲定,商定以南通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在地灾应急中所用设备、地质调查中便携仪器作 “教材”,分工协作,精心“备课”,将技术中心多年来的地质成果以展板、图册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小记者们。(陈亚楠)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