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12年10月12日,省级机关在西康宾馆召开省级机关“巾帼建功”活动推进会。省级机关妇工委委员、妇委会主任、各厅局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创建工作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会议。我院妇工委主任左宁、“巾帼文明岗”测试中心负责人李敏、巾帼建功标兵孙爱荣等参加会议,孙爱荣同志还作为省级机关杰出的“巾帼建功标兵”代表作交流发言。她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在全场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投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
——在省级机关“巾帼建功”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我是孙爱荣,来自省地矿局所属地质环境勘查院。我是一名普通的女职工,一名地质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很荣幸今天作为“巾帼建功标兵”,交流汇报从事援外工作的一些经历和体验。
一、坚定信念,以投身地质事业为荣
2007年,我从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省地质环境勘查院工作。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和许许多多朝气蓬勃的80后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盼望施展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我了解到,我将被外派到非洲,负责我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的时候,既感到兴奋和自豪,也感到一丝担心。
让我兴奋的是,单位对我的极大信任,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给了我实现价值的机会;
让我自豪的是,建国60多年来,我国对外援助风雨无阻,步履坚实,主动承担国际义务,与非洲人民建立起了深厚感情。而我作为我院首次派出的女性援外地质工作者,将亲身去执行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延续前人的光荣使命;
而让我担心的是,去过非洲的同事告诉我,被援助国的环境一般都较为恶劣,政治动荡,经济落后。时常有中国人被当地不法分子绑架,甚至杀害。那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与国内也有天壤之别,十分艰苦,吃饭、饮水都是大难题,更不谈医疗卫生条件了,甚至生命也会受到威胁。在开展野外地质勘察工作时,曾有同事因误入私人领地,被当地一群黑人用刀架住脖子,差点丢掉性命。
为此,我曾陷入深重的顾虑之中,我不停地问自己:我真的要去非洲工作吗?由于条件艰苦,注定了出国人员要少而精,每人都必须身兼数职,承担多方面的、高强度的工作,女性柔弱的特质常常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多年来,单位极少有女同志到非洲工作。而我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外语交流能力,既能胜任现场的技术工作,又能与当地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再加上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具备地质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具备地质“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因此才受到单位的信任,选派我参加援外地质工作。
我坚定信念,下定决心要承担援外任务,而且要做到最好,因为做好援外工作事关国家形象,投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
二、坚定不移,以艰苦奋斗为荣
地质工作艰苦,而援外地质则是艰苦与危险挑战并存。出国前,我详细地了解非洲的生活与工作情况,并列出长长的药品和食品清单,全部在国内购置好带过去。这些东西将是我在国外最重要的保障。
当我真正踏上非洲的土地,我才发现,这里工作的艰苦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卫生条件极度恶劣,物资也极为匮乏。非洲炎热的气候条件为很多细菌和病毒的繁殖提供了温床,一年四季的蚊蝇叮咬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疟疾、麻风、鼠疫,甚至艾滋病等很流行,医疗设施和物资却非常匮乏。这也正是我国在非洲许多国家长期驻扎有医疗队并大规模援建医院的原因。
2008年以来,我先后5次跨出国门,三赴塞内加尔,两赴苏丹,参与我国援塞内加尔儿童医院、援苏丹马拉卡勒儿童医院和伦拜克医院的建设工作,均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每次回国后,同事都开玩笑称我为“黑美人”。每天风吹日晒,真是又黑又瘦。
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6月,我赴苏丹开展援建医院项目地质勘察工作的经历。
苏丹,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文明史的非洲古国,但曾被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就在我来到苏丹之前几年,这里才刚刚结束了持续50年的南北内战。2011年,南部苏丹才从原苏丹共和国分离出来,而就在今年4月,苏丹又向刚刚独立不满一年的南苏丹宣战。
我去苏丹工作的第一站,是上尼罗河州的首府,马拉卡勒,这里属于南部苏丹政府管辖。我们要在原教学医院傍边建立一座新的儿童医院。这里的贫穷与落后深深的震惊了初来乍到的我。气候炎热,土地贫瘠,几乎没有像样的建筑,当地居民饮用着泛黄的河水,住着低矮的茅草屋,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和农业。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可以简单地从所养的牛羊数量上判断。
那座50年前由英国人建成的马拉卡勒教学医院,如今几乎只剩残垣断壁。就是这座医院,至今仍在为当地的人民提供十分有限的医疗服务。医院里,病人们茫然无助的眼神深深的刺痛了我。看到这些,我更坚定认识到对外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决心一定要把工作干好,让当地的人们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
基于相同的目的,为了修建连接马拉卡勒的“和平之路”,中国水电七局已先在这儿建立了驻地。所谓驻地,就是在新开辟的空地上,摆放了些集装箱,就成了我们休息生活的地方。时值盛夏,白天在阳光的强烈照耀下,狭小的集装箱如同一个烤炉,我被烤得遍体通红,汗就像雨水一样不停地流。就在今年1月份,这个驻地还遭到了苏丹反政府武装的袭击,29名中国工人被劫持,其中有一人不幸遇难,现在想来都让人后怕。
初到驻地的第一个夜晚,当我们在集装箱里收拾东西的时候,听到外面噼噼啪啪的声音,就像密集的雨点打在集装箱上,我们都以为下雨了,打开门看,却见到集装箱外的各类飞虫密密麻麻,铺天盖地,黑压压的一片,让我直起鸡皮疙瘩。无数飞虫撞击到集装箱上,发出暴雨般的声音。飞虫从打开的门长驱直入,在狭小的集装箱里肆虐。床上、墙壁上、桌子上、灯前,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我们吓得赶紧关上门,但每个人还都能从自己的床上清理出大大小小的各类飞虫。因为关上门窗,它们依旧能从门缝、窗户缝中钻进来。生来就怕虫子的我,经过这样的考验,现在看见什么虫子都已经能从容地视若无睹了。
每天早上,我们从驻地坐车到援建医院工地,距离虽然只有十几公里,但由于没有像样的道路,车程要花1个多小时。遇到雨天,车常常陷入泥中,大家还要一起推车,泥水雨水湿透全身,筋疲力尽,有时甚至只能步行到工地。
为了能让医院早日建好,我们起早贪黑地工作,携带一些国内购置的饼干和榨菜当午餐,中午从不休息,抓住分分秒秒。作为技术人员的我,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协助施工人员安装沉重的钻探设备。以前从没干过体力活的我,一天下来累得浑身酸痛。
国外的工作有苦也有乐,我们的辛勤工作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刚开始,有些当地人不清楚我们的来历和目的,对我们产生了敌意。遇到这种情况,我虽然害怕,但还是积极用英语和当地人员沟通。一方面,争取当地政府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不厌其烦地向当地居民解释,努力和他们交流,渐渐的,他们都明白了我们的来意,我的工作取得了实效,政府常常派人到现场协调工作,热心的居民也常常伸出援手,帮我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真诚和纯朴,感觉到了他们对新医院的渴望,更体会到了他们对和平安定的崭新生活的向往。
非洲的太阳很毒,苏丹常常超过40度,最高可达50度,而曾经很注重美白的我,已经习惯于在炎炎的烈日下工作。就这样,我的肤色一天天变黑,而工作则一天天的往前推进。
野外的地质勘察工作圆满结束后,我们离开驻地,前往南苏丹政府所在地朱巴汇报工作。非洲的雨季正好来临了,大雨形成的洪水冲毁了脆弱的道路。在当地司机的带领下,我们冒着雨去砍伐树木,架桥铺路,越过了一段段的凶险道路。由于长年战争,南苏丹朱巴周边的许多地区早埋设了很多地雷,直到今天依旧危机重重,当时滂沱的大雨让我们迷失了方向,甚至误入了雷区。事后发现时,大家都惊得一声冷汗,紧紧地抱在一起庆幸自己的好运。
三、坚持不懈,以海外建功为荣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南部苏丹政府的高度肯定,并与南苏丹政府签订了下一步的工作协议,使得我国对苏丹的援助的工作能进一步的往前推进。现在,塞内加尔儿童医院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苏丹的医院也快要建好了,和平之路快修通了。
作为一名女职工,一名援外地质工作者,我像所有人一样热爱我们的地质事业,我将始终从事着光荣的地质事业,以海外地质建功为荣。
我坚持刻苦学习专业技术,学习掌握多门外语,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发扬地质人“三光荣”优良传统,高标准、严格求做好援外地质工作。我的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内外的杂志上,并承担了我院的英文翻译工作。我所做的工作简单而平凡,只是尽力为我所热爱的地质事业贡献一分光和热。工作五年来,组织给了我很多机会和荣誉,我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当选院第五届职代会代表、第四届纪委委员等。能作为一名从事援外地质工作的女职工,我真的感到无上荣光。
我虽已经是孩子母亲,家庭中的负担也越来越多,但我仍时刻准备着,听从国家和单位的安排,再度踏上非洲的土地,去从事一直在延续的对外援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