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我院承担的南通市海门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专题成果评审会在南京召开。省地质局二级巡视员陈兴贤,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副处长陈汉永、财务与资金运用处副处长王光明,南通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陆成、地矿处处长周竹军,南通市海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顾平,我院院长施春华等项目组相关人员参会。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地质资料馆等单位专家、教授参与报告评审并一致通过,评定等级为优秀。


2020年,江苏省省财政和南通市海门区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启动南通市海门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以期运用现代地质多要素综合调查手段,系统评价南通市海门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为海门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化地质解决方案,由我院负责具体实施。通过3年时间,基本摸清城市地质条件、能源资源、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土地质量等“家底”,共形成了17项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7份成果报告以及7份1:5万基础类成果图件。
围绕海门高质量发展,我院精准对接地方需求,采用多学科、多目标、多方法与地质工作深度融合开展工作。在完成“地质条件、能源资源、地下空间、地质环境、土地质量”等多要素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性、实用性成果,对海门乃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提供基础支撑。针对沿江沿海开发及地质安全现状,建立了建筑荷载、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三维全耦合变参数数值模型,提出地面沉降防控措施;针对地热能资源,采用地下水渗流与热量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拟等方法,评价了浅层可采资源量和开发利用潜力,圈定了2个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远景区,探索低碳能源利用;针对地下水污染修复需求,选择典型污染场地研究重金属迁移转化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并通过现场抽出修复试验和计算机数值模拟验证了“抽出修复-监测自然衰减”联合控制修复方法的有效性。
南通市海门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收获的科研成果中,包括1篇SCI论文、11篇核心期刊论文、1个发明专利、4个实用新型专利等。一大批重要数据为海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采资源量合标准煤3.90万吨,可减少碳排放约2.65万吨;主城区范围内地表50米以浅范围内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地下空间估算为128.8亿立方米;可供饮用的第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年可开采量为1336.6万立方米,可解决突发重大污染事件下近10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等。
挽住云河洗天青。我院积极开展城市地质、生态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实践,不断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先行性服务,以高质量的地质工作水平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